如题。
今天下午刚在电影院里看了,趁着感受还在,把我的看法写出来。
片子倒是好片子,在叙事上值得一看。尤其电影里面那个女主编,她身上的气质特别像我很熟悉的一个人,是谁呢,哈哈,看过的朋友如果猜到会心一笑即可,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对于这部片子最大的不满是,电影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是非常平庸而安全的,即自媒体就是吃人血馒头的,就是哗众取宠的,而网民就是乌合之众,所谓的“恶意”正是来自他们。
由此或许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出于对受害者的“保护”,我们不应该放任自媒体和网民的“炒作”。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电影中所揭示的那种吃人血馒头的账号有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自媒体人,面对扑朔迷离的真相,用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传播力度,引发了大家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对于最终的答案,其实是有促进意义的。
比如儿童铅中毒事件,你能说一段时间进行发声的自媒体都是在吃人血馒头吗?那种耍小聪明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就玩网络侦探那套的自媒体人是有,但是这种在我看来,他们也并没有成为网民认真对待的对象。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反倒是更需要一种严肃的、求真的表达者。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把所有的自媒体人“污名化”,暗示他们就是喜欢输出情绪,就是嗜血的,就是想要“流量”,就是喜欢传播恶意而非真相,这显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乌合之众”也是一个很陈旧的议题,但也是一个很粗放的结论。难道众人都是愚昧的吗,这里面多多少少也应该遵循二八法则才对,在教育尚未发达的时期,更大比例的民众更容易相信情绪化的简单的结论,这个是存在的,但是不可否认,民众里面也存在许多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他们对于真相的讨论对于真相最终的揭露,具有现实意义。
现实世界里,不像电影里面那么戏剧化,最终是“摄像头”解释了所有。问题是摄像头里面的内容也未必是真的啊,如果所有的调查和逻辑推演,只需要用个摄像头,就真相大白了,那还需要各个专业的人的协同配合干嘛?
《恶意》的案件过于简单,以至于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推理电影,而是一种借推理电影之名,对于网络时代下自媒体噪音和网络暴力的反思和批判。
但是如果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不允许大多数人发声,这显然是有些因噎废食了。
我们不应该害怕“反转”,“反转”是追逐真相必要的步骤。
问题是,作为有良知的人,我们不应该以一种置之身外的态度,看待那个事件,我们应该有一种切己之感,像是在聊一件我们自己的事情。
这个世界会好吗,取决于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是我们发出声音最为重要的情感动力,而这种发声的价值不应该被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