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资讯
明星
热门搜索
1 无忧渡
2 雁回时
3 念无双
4 棋士
5 沙尘暴
6 仁心俱乐部
分类:纪录片 地区:德国 年份:2021
简介: 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施塔特阿伦多德国城市中,一个温柔而深情的老师—迪特·巴赫曼帮助12到14岁的世界来历各异的学生们在心领神会地寻找家的感觉。这些孩子来自12个不同国家,其中有
2025-07-12
【柏林 2021】真·《放牛班的春天》,朴实、真诚、包容的巴赫曼老师,不仅治愈了学生也治愈了观众,3个半小时根本不够看,想要亲身听一堂巴赫曼老师的课。
3.5。看到了一种极为理想的教育模式:音乐教人和谐,历史教人铭记,性别教人平等。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巴赫曼先生的耐心使这种交流和成长变为可能。基本上是直接电影的拍法,抹除拍摄者的介入性;镜头非常沉稳,大量课堂实录,且有正反打的反应,空镜来做季节性转场。三个多小时片长的意义在于,使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反馈更为完整,但我仍怀疑其必要性,最后的空落难免有种挥之不去的设计感。#CPH:DOX#
SIFF2021/ 我一直感激自己在成长的路程中遇见许多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但也从来没有一个曾说:你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一纸分数无法代表你们。一直以为教育应该授之以渔,知识的填鸭是短效而无意义的,教师所应做的是开荒、点灯、导向,身前的路只有学生自己能走。巴赫曼的课堂看似散漫无序,私以为其抓住了个体成长的三项重要能力:表达、尊重、辩论。因为表达才需要不断探索自我,并通过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展示。因为尊重才有了交流的基础,才有了平等与包容的可能。表达与尊重之后才能开始辩论,惟有辩论才能不断接近问题的内核、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奖(原鲍尔奖,现三等奖)。鸿篇巨制,比起一部“爱的教育”和更为直观的移民/身份问题而言,导演更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德国的人口政策:为何要引进外劳,如何对他们进行公民教育,如何通过语言和教育体制(还专门补习了一下相关资料)来塑造“德国”。导演精湛地用直接电影的方法把这个大问题贯彻在日常细节中,并将其历史化(追溯到20世纪初、纳粹德国时期、60年代土耳其外劳等等),工业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地点选得也非常精妙。另一
开场两个细节:清晨,导演拍了上学路上的面包店;巴赫曼先生问刚到达的学生们还想不想再眯一会儿;结论就是这部电影很懂一个在电影节赶场看电影并在开场一分钟前还在努力把披萨塞进肚里的人的心境,让人感动。
看完后爱上巴赫曼先生了,尽管从中段开始才进入他的私人空间。三个半小时不嫌长,就像助教一样旁听一节又一节课,观察巴赫曼和小孩们的交流沟通。音乐段落很动人,空镜很有效,素材组织天衣无缝。
高亮简介中的一句话吧,“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谈技巧是没什么用的,再高亮一遍: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一个壮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包括再教育。
几乎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模式(作为前教育行业人员无比羡慕)——专业业务能力强悍(身兼多职,寓教于音乐让人欣羡,唱起老迪伦太迷人!讲解作文/阅读/语法的方式一看即知深谙教育心理学),又兼爱心情怀(关爱学生的种种细节好贴心),更难得的是做到严慈相济(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解决问题);学生群像也是成功的。 特别感动的三点:1、针对个人情况商讨升学计划;2、课堂上谈论两性关系,这般宽容自由的言论氛围令人激赏,谈及同性相恋——“只要他们相爱&rdqu
从“观看”到“浸入”,摄影机始终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姿态。绝非只是老师与学生、学校与课堂那么简单。一位可亲的全科老师,毫无说教感的朋友式沟通以及寓教于乐,都让每个家庭迥异的学生成为独立鲜明的个体,而非规训于机械式的课本教条。背景设置还凝练了移民和社会问题,文本层次丰富,218分钟不言长,感谢巴赫曼。
论公民的养成 从教育出发辐射大到集体国家民族种族文化政治历史的学习和争论小到个人知识艺术情感等精神观念意识的培养和成熟落点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谆谆教诲不过如此//不仅一遍遍耐心真诚肯定地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特别和优秀还始终将孩子当作能够交流沟通的对象的老师实在是太有魅力了 学习在甚至针锋相对的意见之下平和讨论这件事太重要了//难得在三个半小时内保持了专注和好奇
想把Hasan在結尾唱的那句歌詞補完:從前有位巴赫曼先生,他在移民聚集的小城教書育人。孩子來自五湖四海,在此成爲一家人。他的課堂很不一樣,常常能聼到動聽的音樂響——傳説中的精靈、鮑勃·迪倫的福音、同性之間的愛情,隨著音符流入大家的内心。他樂意與我們聊故鄉、話信仰、談愛情、講兩性、解矛盾、建友情。看到我們的成績平平,他也會操心。體貼細膩的諄諄教導又讓我們重拾對未來的信心。他説,分數只是一個瞬間的縮影,每個孩子都遠比這個符號更行。我們是一把琴,他激發了弦的無限可
9.19 不必理解为教育,更愿称之为:一种更正常的交流与对话。他在不断地引导对话持续进行,引导思考,诱发想象。勇敢地说,于是便也能勇敢地做了。理解城市与历史;讨论归属感、少数群体;理解家庭与身世;梳理梦想和路径。深刻理解周遭世界并隐蔽了身份的导师,给予家的记忆与归属感。他依赖的工具:阅读、音乐与写作,都太美好了。
在中国学校,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考试,但没有学过如何和别人相处,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欣赏生活中的美 ,如何寻找身份认同,如何面对民族历史
巴赫曼老师夸杰米,出乎意料地是一个细腻的,能观察到同学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硬汉”,竟然有点泪目。 真的每个人都会希望“被看到”,那教育是不是就是在做这件事。 SIFF 2021.6.14
4.5,室内场景负责讲述,一组组环境镜头则将讲述的内容引向更广阔的外部,已述的人物和无需赘言的背景,言与不言的两面。
太棒了,四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津津有味看完,孩子们都太可爱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以及性格在这里碰撞,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交融。这是未来社会的常态,这是欧洲的未来。
#siff2021# 晚上看德国队踢球,白天看德国人上课,这个巴赫曼先生可比勒夫有型多了。推荐克莱尔西蒙的《年轻的孤寂》和《入学考试》,整两块屏幕跟这片同时放,对比着看就跟法国踢德国似的。
9.3/10 #siff24th 几乎超越了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或许从另一角度讲,再次证明了纪录片才是电影之王:青春,歌舞,景致,不失叙事。当怀斯曼不知疲惫地将镜头对准机构或体制时(instituition),此片瞄准的则是一种社群(community),因此它不必如市政厅或图书馆一样构建一个拼图或连环,不必均匀地关注每一个散点,只是去呈现最有感受最有关于“人”的一切(社群不就是关于人吗),既不急于展现,也不急于下结论,反而所呈现出最动人的一面。音乐和肢体呈现了具有脉搏的
期待过高,结果将近四个小时的观影,仿佛家长在看孩子上课监控,甚至是错看了别的班……
会有女孩记得那天第一次戴上头巾的感觉,有男孩记得那晚收到吉他生日礼物的惊喜。会有女孩记得曾有人问她为什么同性不能相爱,她当时说不出来,只说觉得恶心。也会有男孩记得曾有人告诉他成绩并不重要,保持真我最重要,他一直记在心里。巴赫曼课堂包容着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学科,也有不同声音。
类型:纪录片,地区:德国 / 美国 / 叙利亚 / 黎巴嫩
主演:阿布·乌萨马,艾曼·乌萨
电影资讯2025-07-14
本站不提供任何影片的存储和在线播放功能,本网站仅提供影片信息索引与搜索服务,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内容。 若本站收录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 RSS订阅 百度蜘蛛 谷歌地图 必应地图 360地图 搜狗地图
© 2025 ZDY23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录账号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电影
剧集
动漫
综艺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