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资讯
明星
热门搜索
1 无忧渡
2 雁回时
3 念无双
4 棋士
5 沙尘暴
6 仁心俱乐部
分类:战争片 地区:意大利 年份:1946
简介: 此电影捕捉了二战末期美军进入意大利后产生的各种乡间故事,以真实场景展现了美军、游击队员、妓女和平民等各类人物在烽火连天的情境中的真实经历。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一,导演洛西里尼几乎不使用剧本或摄影棚、
介绍:简介意大利女演员。1942年参加由费里尼编剧本的广播剧。作品有《战火》(1946)、《杂技之光》、《欧洲1951年》(1952)、《白酋长》(1952)、《大路》(1954)、《卡比利亚之夜》(1956)、《朱丽叶与精灵》等。曾以《卡比利亚之夜》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同时她也是费里尼在生活中的伴侣,两人于1943年结婚。
2025-05-18
2025-05-17
在《战火》中,摄影机被进一步解放,成为了自行探索或"采风"的眼睛,着力捕捉人物无意识的动作,自然说出的话,依靠大量细节描写与场景自带的戏剧性构建张力(多与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相关); 个人最喜欢首尾两个和第三个段落――罗西里尼的水准在于,即使故事具有很强的宣传说教意味和设计感,也依然无损于其朴实的感染力,这便又一次引出了那个老问题:究竟何谓现实主义?――它让人作为人本身而显现.
把剧组带到战区,从这个角度看该片的新现实主义价值无疑是最能说服人的,六段情节剧分别配有五小段战地纪录片片段,现实与新现实的无缝交织给人新颖的临境感,更可贵的是六段故事分别从军民协作、难民、爱情、宗教等多个角度对战火年间的常态进行描写,将对法西斯主义及战争的控诉安排在了最自然的影像里
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
二战胜利前夕美军进军意大利时的六个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短片,反应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爱与遗憾。每个短片都做到了足够的留白,使得文本之外存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影像上比罗马不设防提升了不少,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本片获得了史料价值。
罗西尼当时一定有种迫切感,这部六个故事组成的电影,相当于战时/战后意大利的纪录片。我最喜欢小男孩和美国黑人那部(黑人唱歌太美),还有教堂那部,修士们感觉太真实了。
确实三部曲最佳(虽然Open City我只看了一半),看完有种虚脱感;就像罗西里尼自己说的,Open City里还有很多“old ingredients”,Paisan真的是pure and new,而且更动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的细节。要拍现实主义,你必须要有对爱的信念。脱离studio,即兴,但仍保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技术创新,伟大之作。
SIFF2014 6.21 15:45 和平四厅 六段式结构,关于人道主义的经典母题,堪称WW2十日谈。
由主题相似的短片组成的“集锦片”,虽然后三部在故事和情感表达上稍弱些,但无不透露着罗西里尼强烈的反战思想。在二战纷飞的战火中前行:为复仇而牺牲自己,却终被人错怪;醉酒后的忘年交,醒酒后面对战争留下的创伤,只得无奈离去;战火中的时间冲淡了一切,当时的约定再也无法记起,只留下物是人非的似曾相识;苦苦地等待和找寻,谁料到最后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噩耗;大战中神父们的互相帮助,是人性光辉的体现;美英军人和意大利当地游击队组成的抵抗军,用生命谱写一曲反法西斯主义的悲歌。虽风格仍是新现实主
8/10。在每个篇章开始的拟纪录片中,街头行驶的坦克队列与城市废墟、高耸的古罗马斗兽场遗迹形成一种忧伤的对望,被破坏的历史文明以相互凝视的方式重回视野,如木偶戏片段中代表基督教的白色木偶与象征异教徒的黑色木偶决斗,台下观众们为高喊正义的白色木偶振臂欢呼,一名酒醉的黑人军警冲上舞台,又被愤怒的观众拉下来,无独有偶的是亚平宁修道院的故事,意大利教士为信仰新教、犹太教的美国随军牧师到来而恐慌不已,甚至在窗前跪祈,十字军东征和美国占领军的文化管制、新教与天主教的历史宿怨,当下与历史的边界都在间接喻指中渐
随着战争的推进见识到了什么?军人、妓女、孤儿、僧侣、游击队员......一切的感情欲喷薄而出之际而又戛然而止。这就是战争!
#SIFF# 罗西里尼的本质就是悲观中透出一种难以名状的compassion,几个故事都能看得出来。弗兰切斯卡太动人,山中教士一段很受触动。除了对战争与人的描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沟通障碍”的刻画,无论是语言、社会阶层、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有涉及,深度惊人。
二战结束次年就拍出这么真实的战争片子不容易 第三段和最好看 其他几个故事不是太精彩
120分钟居然看得有点累~六个故事水平太参差了,故事和结构倒是都不差,但有些内核不过知音水平,而且演员太水~最后一个故事除了漂亮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祖国白洋淀抗日故事的意大利抗德版,罗马妓女故事好像日本电影~另,深刻觉得米国人民某种意义上被黑了,各路意大利人演英美人民,英语完全听不懂~
#资料馆留影#看完后也算大致了解Italia的二战生活,用纪录片的手法(很多珍贵史料,类比《印度》),六个小人物的边缘小故事,关于爱恨关于信仰关于战争,也都与美国大兵有关,作为“战后三部曲”之二,Rossellini的深刻与人文哲思在本片几乎达到一个顶峰,只是这也恰恰成为本片观赏性不强的原因,前几个还好,但等到讲游击队的第六个故事出现时,我几乎有些不耐烦了,但等“FIN”的字幕出现,又忍不住回味,才明白这是怎样一部杰作,Rossellini是怎样一
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剧本由导演和费里尼共同完成,里面有六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二战期间意大利的不同层面。演员多数是非职业,而且即兴表演的成分很浓。影片具有纪录片的视觉风格,故事结构尽管松散,但欧亨利小说的痕迹依稀可见。影片赢得1946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剧情片奖。
知道为什么费里尼这么喜欢这部电影了。我被每一个故事感动。
其实六个故事都可以变得很煽情,但罗西里尼的妙处就在于点到为止,更加产生一种真实感。战争容不得人们在情感那里停留过长。 结尾真是伟大。随着德军溺毙游击队员的河水的动荡波纹,传来了报告1944年冬天二战胜利的话外音。
三部曲补全了。小故事的简单连缀,中近景自然光,每个城市每个阶层的人们在战争到来之时的细微情感,和罗马不设防很像,新写实的特点,无头无尾,无言旁观。不过故事本身还是带着一点人情冷暖的诗意。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第二部,选取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在西西里,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教堂和游击队的六段故事。美国人戏都很多,通过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和对抗纳粹德军折射诸多语言文化阶级信仰的不同以及劫难经过带来的创伤和改变。资料馆4K修复版。
勉强及格。六个短片的合集,呈现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的种种情状,六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比较散乱,风格也不一样。一是帮美国兵带路的意大利姑娘死在孤堡,二是美国黑人兵和偷鞋孩子的交情(这些小孩还玩起了卖黑人的把戏),三是美国兵与已做了妓女的意大利姑娘重逢,二人曾一见钟情最后还是戛然而止(这是全片唯一令人动容的时刻),四是寻找昔日画家如今的游击队领导却听闻对方死讯,五是美国随军牧师与意大利教士达成理解,六是44年胜利前夕一支悲壮抵抗至死的游击队的故事。借46年真实世情的帮助,镜头里有不少残垣断壁,还雇了战斗机
类型:战争片,地区:中国大陆
主演:张勇手,张良,华文莲,黄
娱乐资讯2025-05-19
本站不提供任何影片的存储和在线播放功能,本网站仅提供影片信息索引与搜索服务,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内容。 若本站收录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 RSS订阅 百度蜘蛛 谷歌地图 必应地图 360地图 搜狗地图
© 2025 ZDY23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录账号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电影
剧集
动漫
综艺
战火影评